影片主要讲述柯贤溪从少年时期(八九岁)到青年时期(二十九岁)的传奇故事。影片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柯贤溪的学艺成长阶段,这是影片的重点;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他在晋江地区学艺有成后到南洋参加当地的抗日活动,用高甲戏宣传、组织当地华侨华人投身抗日的经历。一九一六年,福建晋江。父亲病故,八岁的柯贤溪带着弟弟顺仔跟随身欠重债的母亲桂氏逃到妈祖庙来看避债戏——高甲戏《疯僧扫秦》。地痞追至戏台要拉走桂氏抵债,柯氏兄弟的哭声中,戏中的济公爷丑角跳下台来,在群众的助威声中打跑了地痞。柯贤溪震惊不已。没过几天,弟弟顺仔还是被地痞拉走卖了。柯贤溪暗下决心也要向济公爷那样神通广大抚危济世,故闯进高甲戏班福祥班拜那夜饰济公的黄春为师,戏班瘸腿班主蔡天师见柯贤溪瘦小灵气,有意培养他为女丑弟子。二十一年中,黄师父因唱丑角养不起病重的儿子而离开戏班,蔡天师为维护高甲丑角的尊严而葬身枪口之下,经历了种种变故还依旧对高甲丑角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柯贤溪于一九三七年下道南洋,以高甲戏组织菲律宾华裔各宗族联合抗日。最终,在一出《疯僧扫秦》后,在华人观众的呼喊与掌声中,一身济公爷扮相的柯贤溪仿佛看到年幼的弟弟顺仔也在为他叫好。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妆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柯贤溪(1908~2002),晋江英林镇沪厝埯村人。柯贤溪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他开始学戏并在两年后出科。为了学艺,柯贤溪频繁调换班社,寻访大师,使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不断受到梨园戏、木偶戏、京戏等其他戏剧的滋养。他用一枚铜板贴在额头上,活动脸部肌肉,不断移动铜板位置,借以锻炼脸部表情。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形成于1929年,以21岁的柯贤溪进入“福庆班”戏班挑大梁为重要标志。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高甲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1952年,柯贤溪进京汇演时,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此后,他将精力投入到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开始培养弟子。柯贤溪在男丑表演基础上开创了高甲戏的女丑表演艺术,其主要作品有《金魁星》、《唐二别》、《管甫送》、《妗婆打》等。他所开创的艺术流派被称为柯贤溪表演艺术,俗称肖罗溪表演艺术。柯贤溪根据不同年龄妇女有着不同的表演程式,专门编有“女丑十八法”。
本站内容均从互联网收集而来,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尽请通知我们,本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Copyright © 2025 http://njlj2019.cn [email protected] 888888